

在乘用车领域,上汽大通旗下的车型可以说举步维艰,在市场中的整体销量表现规模并不高。作为一家自主品牌车企,已经被主流梯队的自主品牌远远抛在身后,那么进入2022年后的上汽大通乘用车领域有没有改观呢?
依旧G50成为当家门面
进入2022年1月份显然是开门红时期,许多车企呈现出销量上涨的态势,然而对于上汽大通乘用车型来说,好像依旧陷入了销量瓶颈期。其中当家门面依旧是MPV车型G50,在1月份的销量破千,达到:1363辆。

即便刚刚破千台的销量水平,却已经是大通乘用车领域里面最畅销的车型,不过依然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去年累计销量达到:23891台,月均销量大约达到:1991台。1月份的销量却还没有达到去年的平均月销水平。

对于上汽大通来说,G50已经是上汽大通中唯一苦苦支撑的车型,G50在推出之初还是找准了自身的品牌定位,凭借着较低的售价以及较大的空间表现,当然还有在商用车领域的MPV市场经验等,让该车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销量。

不过G50在市场中的表现出现了疲软的现象,即便是有了G50 PLUS的加入,也并没有给该系列带来更多新鲜活力的注入,销量表现也没有太大的上浮表现。显然G50已经是上汽大通旗下的当家门面,那么G50的销量下滑对于上汽大通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品牌质量均需要提高
一辆车最终的好坏,小编认为销量是唯一的硬性标准。消费者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所以消费者用自己的钱包来判断是最准确的。产品的硬实力过不去,就算在上市初期销量能够好上一阵,但是也只是初期能骗一阵子。

对于上汽大通来说品牌口碑以及质量品质才是最需要提高的地方。首先上汽大通的品牌影响力显然不如国产的第一梯队。品牌存在感低下,而目前消费升级又较为明显,所以消费者往往在选车的时候就根本不会考虑。

那么,如何才能吸引消费者呢?自然就需要有足够的诚意和足够的性价比。所以G50的销量能够成为上汽大通乘用车领域卖的较好的车型,这就是原因之一。不过外观、性价比等等也都是敲门砖,质量稳定才是获得长期好口碑的来源。

依旧拿G50举例,在车质网真实车主投诉了解到,上汽大通的G50存在众多质量问题。比如:车漆生锈、变速箱异响、发动机抖动、熄火,多媒体失灵等等均在这辆车型上出现。或许质量问题是G50乃至整个上汽大通乘用车领域,销量上不去的原因所在。
写在最后
上汽大通目前在乘用车领域并没有站稳脚跟,同时面对时代飞速的发展,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好好造车,通过优秀的车型口碑,才能好好打造品牌形象。透过G50这一款车型如今的处境,其实就是上汽大通如今在乘用车市场的一个缩影。上汽大通未来的路显然不好走,希望能够继续找准自身品牌定位诚意定价,将品质搞上去,品牌才能真正向上。
集体质量沦陷能否为日系车敲响警钟?提起日产,就不得不让人想到在2017年5月份新奇骏的作死真人秀。在某车展上的17款奇骏,在行车安全配置上采用了预碰撞智能刹车功能(俗称自动刹车);当时的奇骏为了展示这一“黑科技”的时候,却出了点岔子——为科技献身的女主持人被新奇骏撞得眼前一黑。纵使后来日产方面百般狡辩,也抵不过吃瓜群众们的一句“你就拉倒吧”。 |
选车像相亲,买车像结婚,要学会对“将就”Say No!到了适婚的年龄,很多人还没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稀里糊涂地开始相亲、结婚。婚姻究竟是爱情的殿堂还是坟墓,就只有自己清楚了。这选车像相亲,买车像结婚。小型SUV大热的时候,不少消费者随大流买了车,但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就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
中型SUV却与福克斯同平台,本性不改的长安福特还妄想翻盘?早年间,中国特供车本是根据中国消费者需开发生产且只在中国销售的车型,所以在体验上,中国特供车往往比直接从海外引进更适合国内消费者。在中国特供车上,大众算是开山鼻祖了,像是宝来、朗逸等明星车型,都是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能买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