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车轱辘盘点了几个对中国汽车市场依赖度最高的外资品牌,其中别克80%的销量来源于中国市场,被网友调侃成自主品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市场是除了丰田外其它主流汽车品牌的最大海外市场。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相比于过去的“野蛮”发展时期,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从一片“蓝海”转向一片“红海”,也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的阶段。导致部分汽车品牌无法适应,甚至还会退出中国汽车市场。

这些在国内表现不佳的汽车品牌,反倒是在海外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对这些汽车品牌来说,中国汽车市场反倒是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中国市场对这些品牌来说真不重要
最典型的莫过于韩系品牌了,北京现代巅峰时期在国内的年销量一度达到了114万辆,即便是东风悦达起亚,巅峰时期的年销量也超过了70万辆。也就是说,整个现代起亚集团,曾经在国内一度有着年销将近200万辆的表现。

就在巅峰之后,因“萨德”事件影响,不论是现代还是起亚在国内的销量就连年下滑,以至于在2021年现代和起亚合计在国内的销量都仅为54万辆左右。虽然在国内市场表现每况愈下,但现代起亚集团2021年的全球销量却达到了667万辆,中国市场仅占了集团总销量的8%。似乎对现代起亚集团来说,中国市场并不重要。

中国销量不断下跌,全球业绩大涨,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现代汽车上,也同样出现在Stellantis、奔驰、宝马等汽车巨头上,就比如Stellantis集团。
今年7月份,Stellantis集团与广汽集团先后宣布,将终止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广汽菲克。但从Stellantis集团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财报来看,创纪录地实现净营收880亿欧元,同比增长17%,实现净利润80亿欧元,利润率高达14%。

在2018年就已经退出中国市场的铃木,本以为失去中国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后,铃木会就此没落。但在2021年,铃木的全球销量却高达276万辆,过得依旧是风生水起。
自主品牌进军海外最佳时机已到来
中国市场重要吗?可能对于上述的几家汽车品牌来说并不重要,毕竟中国汽车市场体量再大,也仅占全球汽车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一。这就是为何现代起亚集团近些年来在国内表现如此糟糕的情况下,还能挤身全球四大汽车集团之列的原因。

所以说,一家车企要想真正壮大,就必须将眼光看向全球。
对于一些外资汽车而言,中国市场已经变成“地狱”级别。在如此背景下,自主品牌乘用车渗透率还达到了47.6%历史新高度,自主品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都可以生存下来,更有实力走向海外市场。

这里主要还是指的自主新能源汽车,毕竟海外最大的几个市场也就欧洲和北美,而欧洲和北美市场有太多太多优秀的本土品牌,这些汽车品牌都是经历了上百年的技术沉淀,自主燃油车完全无法与之匹敌。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先不说比亚迪,甚至连头部新势力品牌在产品上做得都要比传统汽车巨头更好。外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表现不尽人意,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转型迟缓,这恰恰给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弯道超车提供了契机。
写在最后:
在汽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欧美国家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战场”,从而在汽车领域独树一帜,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韩汽车品牌的崛起,已经在全球市场与欧美汽车品牌分庭抗礼。现在,自主品牌凭借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也终于有机会参与到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毕竟只有将目光看向全球,才能真正被世界所认可。
不惧高速出行,轩逸·电驱版 e-POWER高速表现让人欣喜最近,刚刚提车不久的伙伴小毕总是将他的轩逸·电驱版 e-POWER(下文简称 轩逸·电驱版)挂在嘴边,尤其是眼下油价飞涨,部分小伙伴骑上电动小摩托后,他却不为油价所动。“城区油耗3.5L/100km,回趟老家跑高速都用不了4个油,轩逸·电驱版省油还真不是吹的”,听到小毕的话,骑上电动车的小编心生困惑,轩逸·电驱版跑高速才3个多油?就吹吧! |
碰撞测试成绩更好的电动汽车,真的比燃油车更安全吗?最近,一则则电动汽车事故的新闻出现在各大头条,一时间,人们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很大的质疑。一直以来,伴随着汽车的产生,安全便成为了一个摆脱不掉的话题,如何生产更安全的汽车,也成为了厂商和消费者的共同心声。立足当前,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风口上,安全性会成为电动汽车继续发展的绊脚石吗? |
宝马车主晒试驾小米SU7反被嘲讽,尊贵的宝马车主不屑屌丝小米?自小米SU7上市后,泼天的流量就席卷而来,引得不少人都争先恐后地希望尽快试驾到小米SU7。一方面是为了发朋友圈“炫耀”,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真实的试驾来决定是否下单,毕竟车到底好不好,只有自己试驾后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