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田在国内最经典的车型是哪款?有人说是卡罗拉,也有人说是凯美瑞,但在车轱辘看来都不是,而是已经退出国内市场的一汽丰田皇冠。曾经,丰田皇冠在国内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巅峰时期连BBA都要避其锋芒。

车轱辘所指的皇冠其实是第十二代皇冠,在十多年前第十二代皇冠售价就高达30多万元,可依旧能取得月销6000多辆的成绩。就在巅峰之后,皇冠也在国内逐渐没落了下来,最终不得不退出国内市场。但丰田真就甘愿放弃中国汽车市场吗?

根据海外媒体的消息,全新一代皇冠即将在7月15于日本本土市场正式发布,且在今年10月将以进口形式引入国内市场销售,并于2023年实现国产。也就是说,退出国内汽车市场的皇冠,即将复活了。


全新一代皇冠,能回巅峰?
资料显示,全新一代皇冠将和亚洲龙一样,都是基于TNGA-K平台打造而来。在设计上,全新一代皇冠也打破了国内消费者对皇冠的固有印象,摒弃了以前浓厚的商务风,变得更具年轻化和运动感。

风格的改变也让全新一代皇冠的目标人群有了新的变化,毕竟在年轻一代消费者看来,对皇冠并没有所谓的情怀,对皇冠情有独钟的往往是中年消费者。车轱辘认为,全新一代皇冠想要在国内畅销,单靠曾经的情怀并不适用,更多的还是要靠产品力。
据悉,海外版全新一代皇冠提供了2.5L油电混合动力以及2.4T动力两种选择,分别匹配的变速箱为E-CVT变速箱和8AT变速箱,同时还会提供AWD四驱系统。由此可以看出,在动力上全新一代皇冠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特别是2.4T车型,在小排量发动机当道的国内汽车市场,2.4T的大排量发动机对部分消费者无疑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按照国产必阉割的惯例,2.4T排量的全新一代皇冠也将大概率将与国内无缘,国产后的全新一代皇冠或全系都搭载2.5L油电混动这一动力总成,且AWD四驱系统也将大概率无缘。

从产品力上来看,如果全新一代皇冠2.4T版车型不能实现国产,那么其竞争力并不算强。毕竟曾经老皇冠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靠着大排量发动机与BBA抗衡,皇冠前些年之所以退市,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发动机排量被阉割导致。
高不成低不就,全新一代皇冠定位尴尬
车轱辘之所以不看好全新一代皇冠,除了产品力不足外,如何给新车一个合理的定位也是一个问题。2019年,一汽丰田亚洲龙正式到来,当时一汽丰田给亚洲龙的定位就是取代已经停产了的皇冠。现在全新一代皇冠又将回归,亚洲龙该何去何从呢?

按照海外媒体的说法,全新一代皇冠将在海外市场取代亚洲龙,如果在国内也同步,这对一汽丰田来说不是自相矛盾吗?更何况,亚洲龙已经渐渐适应了国内汽车市场节奏,在销量表现上并不差。刚实现国产才3年,一汽丰田显然不会轻易放弃亚洲龙。
如果全新一代皇冠不取代现在的亚洲龙,那么它的定位势必会比亚洲龙更高,而丰田在高端市场又已经有了雷克萨斯ES,从全新一代皇冠的产品力来看,很难与雷克萨斯ES相抗衡。

为此,如果一汽丰田引入全新一代皇冠,其定位就只能是亚洲龙和雷克萨斯ES之间。也就是说,全新一代皇冠国产后的售价将大概率在25-35万元。这一价格区间有个明显的特点,那便是“体量不大,竞争大”,处于一个合资品牌与豪华品牌价格重叠的敏感位置。以全新一代皇冠所展现出的产品力,很难让国内消费者放弃沃尔沃和凯迪拉克同级别车型。

写在最后:
从丰田对全新一代皇冠的改变可以看出,丰田正迫切的想要征服年轻市场,但在改变的同时也失去了老皇冠粉丝的情怀。不能靠情怀的全新一代皇冠也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产品力,为此,全新一代皇冠几乎没有可能复制老皇冠创造的销量神话。
升级你的驾乘体验,加配不加价,2022款 传祺GS4 PLUS上市!自上市以来,传祺GS4 PLUS凭借领先的动力、科技、安全、空间、颜值等优势,受到广大车主的欢迎,之后更是针对追求动力性能的消费者新增了GS4 PLUS 390T星系版车型,为广大消费者带去了入门级2.0T新选择。为了进一步给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体验,GS4 PLUS持续迭代升级,于今年8月31日正式推出2022款 传祺GS4 PLUS。新车共推出6款车型,并在维持原有12.68万-14.98万的官方指导价下,对外观、内饰、配置上进行舒享进阶,真正做到加配不加价,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同级最强PLUS”的领先产品力。 |
预售12.98万元 欧尚COS1°提前启动预订6月6日, 2018(第二十届)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欧尚汽车举行主题为“有你就完美”的欧尚COS1°预订启动仪式,本次以12.98万元的预售价,正式开启线上预订。即刻起,只需登陆欧尚Style APP,自主完成预订,即可成为欧尚COS1°预订会员,尊享多重会员权益特权。 |
特斯拉第1000万个电驱系统下线,技术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消费者特斯拉今日发文庆全球第1000万个电驱系统下线,并致谢所有员工和每一位相信可持续将来的客户。这是特斯拉首个“一千万”里程碑时刻。据悉,全球第1000万个电驱系统7月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下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