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爵成立于1924年英国牛津,为全球汽车行业贡献了太多的经典,43项世界速度纪录的创造,多个行业第一以及前瞻技术的应用,不但印证了传承百年的赛道基因,更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
作为百年汽车品牌,拥有如此浑厚的底蕴,如今纵观整个全球车市也寥寥无几。不过名爵不可能一直活在曾经的辉煌之中,如今的名爵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国产汽车,但是上汽乘用车并没有将名爵这个英伦风范与中华风格相互融合在一起,做出一桌让人惊叹的“好菜”出来。下图为2月份MG各车型销量占比:
品牌定位模糊摇摆不定
从2005年南京汽车收购名爵开始,经历2007年上汽接手名爵一直到现在,名爵成为国产品牌已经长达17年之久,然而名爵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存在感,典型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都源于名爵自身的定位模糊摇摆不定有关,从名爵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车型就能略知一二。从最早的原汁原味英伦风,到后来“个性不小众”,再到强调运动的“荷尔蒙”,而如今名爵又有了一个方向——“年轻化”。殊不知,名爵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品牌。
名爵不断的变化,十几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留下一个标记是属于名爵的。如今车市的主流旋律就是年轻化,现在几乎每家车企都在往年轻化的道路上前进,不是只有名爵一家车企。随波逐流将“年轻化”直接作为品牌的定位却少之又少,如果未来的趋势不再是年轻化,名爵是否再次更改自身的品牌定位呢?
品牌形象下滑,热销车型越卖越便宜
由于品牌定位极其模糊且摇摆不定,这样导致了名爵根本无法找准自身在市场的定位,只能以成本很高的代价,一步一步去试错。当初英伦个性的MG7,官方售价为:15.68-28.88万元。不得不说,这部车的英伦风格在设计上确实十分出彩,是名爵成为国产品牌之后为数不多在设计上较为惊艳的车型。
而后MG7退出历史舞台,接棒的则是MG6,MG6在第二代的时候也经历过销量巅峰,官方指导价为:9.68-14.68万元,当初这一代MG6凭借着抄袭马自达的外观设计,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目光,也让该车经历了短暂的巅峰,但是好景不长抄袭的外观和糟糕的品质,让该车的销量迅速下滑。
如今MG6基本上沦为市场边缘,所以名爵推出了MG5,官方指导价为:6.79-9.99万元,目前来看MG5已经成为了名爵在国内市场的顶梁柱,一款车型的销量能够占据名爵半边天。新车上市三把火,不知道MG5这股热潮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
这三款车型基本上就能够代表这一路走来的心酸路程,首先车型的设计理念风格持续大变,从最初英伦风,到后来放下高傲的头颅还是直接明目张胆抄袭,到如今的非常之夸张的“名爵AMG”风格。这也一定程度上从侧面验证了,名爵极其多变的定位。
当然细心的网友或许发现,名爵的车型价格也是越来越往下探,MG7卖15万元以上,替代者MG6卖10-15万元价格区间,如今的MG5只能在7-10万元的低端市场里摸爬滚打,这也意味着名爵已经全面失守10万元以上的市场,只能继续下探到8万元区间,才能活下去。
写在最后
如今的吉利领克和长城坦克等品牌已经站稳了平均售价15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比亚迪也站稳了1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反观名爵,从15万到10万到8万,名爵这个“百年品牌”形象已经荡然无存,如今只能在低端市场里面挣扎,换句话说名爵品牌如今只能撑起10万元以下的售价。有趣的是如今8万元的MG5卖得有多好,10万元的MG6就越难卖,自家兄弟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也许也只有名爵能够做出如此的决策。品牌定位模糊,导致车型和品牌没有独特标签,随波逐流的后果是必将被淹没于大海之中。
日系、美系电车一塌糊涂,为何只有大众能顶住转型压力?以市场换技术,这是合资车成立的大环境。碍于曾经的中国汽车工业太过薄弱,我们不得以用市场来换取国外汽车巨头的先进技术和造车经验,这也让合资品牌前些年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无论如何偷工减料和高价低配,国内消费者都只能选择原谅。 |
中国首次公开模拟真实交通路况的主动安全测试将于3月23日举行出行半径越来越大,驾驶疲劳难以避免,车辆驾驶安全这个“老大难”问题,该怎么破才是正解?3月23日,中国首次公开模拟真实交通路况的主动安全测试,将在位于天津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此次测试首次采用从欧洲引进的全球最先进GST台车(可导航软目标台车)作为测试辅助车辆,可精准模拟不同角度和车速的变化,以测试全新名爵6在自适应巡航、自动刹车、加塞识别、行人识别的车与车、车与行人等日常生活场景下的主动安全表现。 |
岚图追光PHEV 25.28万元起售,262km纯电续航,会卖爆吗?岚图追光PHEV 25.28万元起售,262km纯电续航,会卖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