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探歌上市的时间越来越近,而在探歌还没上市之前,编辑已在马路上看见了一汽大众经销商开的探歌展车,出现在小区。那么,在探歌还没上市之前,具体售价可能会是多少?探歌未来会一路高歌热销吗?探歌的竞争车型是谁?
尺寸比柯珞克和老途观都小的探歌起价18万元?
虽然定位为紧凑型SUV的探歌,但车身长宽高和轴距分别为4318*1819*1582mm和2680mm,车身长度十足的小型SUV尺寸,只是轴距比老途观短了4mm。甚至探歌的车身长度和轴距不及斯柯达柯珞克的4432mm和2688mm。当然,探歌出生大众,可能并不把柯珞克当着竞争对手。
柯珞克1.4T车型起价15.69万元,而探歌价格绝对比柯珞克高,至少也得16万元以上起步。车身长度和空间甚至不及老途观的探歌,而老途观指起价为19.98万元,按照探歌出生大众而非斯柯达,编辑预测探歌指导价起价18万元左右的可能性。
搭载1.4T匹配7速双离合变速器的探歌起价18万元左右能否畅销?作为大众粉丝不少的情况下,不排除未来探歌比较畅销。可目前老途观在大幅降价促销的情况下,拉升销量主要靠途观L。
国内消费者购车更偏向更大空间的车型,迈腾、途观和朗逸等车拉长加大之后,就变得更热销,而探歌本来是个小型SUV的尺寸,却卖合资紧凑型SUV的价格,恐怕不差钱的大众粉宁愿加价买途观L或者买优惠更大的老途观。
南北大众探歌和老途观买谁?老途观!
来自汽车之家经销商降价促销信息显示,2016款老途观1.4T车型起价19.98万元,可北京经销商终端优惠到了13.49万元,而目前老途观在全国各地的促销力度很大,与其买探歌真不如买老途观,毕竟空间更大,并且途观还是神车。
老途观还有1.8T车型,市场指导价也才21.18万元,而北京经销商优惠后的促销价在13.77万元,面对探歌和途观终端价的选择,真不如购买老途观的1.8T车型,不仅动力比探歌1.4T强10马力(虽然扭矩都是250牛.米),更重要的是车内驾乘空间更宽舒。
Yeti前车之鉴和钜惠的老途观让探歌能高歌吗?
途观作为神车,柯珞克虽然1.4T起价15.69万元,但后悬挂还是扭力梁悬挂,而探歌至少后悬挂还是多连杆独立悬挂,大众品牌溢价比斯柯达高,且后轮独立悬挂的探歌1.4T车型起价起码比柯珞克高1.5万元左右,也就是探歌的起价在18万元左右,从而避免了与老途观的直接竞争,但是老途观经销商的降价轻松打败探歌。
探歌完全是针对老途观在抢市场,1.4T起价19.98万元的老途观,与探歌四驱基本型配置相当,优势在于探歌还是适时四驱,且轮毂更大,而配置上仅比老途观自动两驱丝绸之路风尚版少了发动机启停装置,其余配置完全一样。相同的是,指导价19.98万元的途观居然还是配备的4个喇叭,探歌四驱低配也是4个喇叭,喜欢车内听音乐的车主,建议还是自己改装下音响,4个喇叭的音响效果只能是能听见,绝对不会悦耳。
其实,探歌的车型尺寸和动力总成及配置,让人回想起了斯柯达Yeti野帝,都是四轮独立悬挂且尺寸就是十足的小型SUV,虽然探歌品牌形象比Yeti好,而Yeti定价还更低,都没能热销,在南边有老途观的大幅优惠下,探歌能热销可能性有,但是理性的消费者宁愿选择终端优惠比探歌还便宜的老途观,而不是探歌。
写在最后
按照一汽大众定价策略,扭力梁悬挂的柯珞克1.4T车型起价都是15.69万元,尺寸比柯珞克还小的探歌由于后悬挂是多连杆独立悬挂,后排空间比柯珞克还小,甚至不及老途观,而老途观经销商优惠力度很大,尺寸小于老途观的探歌起价可能比老途观低1万元,也就是18.98万元,如此价格购买一辆只有小型SUV尺寸的探歌,值还是不值?在面对老途观和探歌的选择中,究竟选择更实惠更大空间的老途观还是更贵更小的探歌?想必每个消费者心理有自己的答案。
斯威大虎EDi每公里不足4毛,半月自驾畅游滇西北、丙察察和川西云南,一直都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诗和远方”,在这里不仅能够感受到淳朴的自然人文景观,更是可远离城市的喧嚣,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地方。 |
宽体轻客行业第一!上汽大通MAXUS 轻客1月热销5,273台,颠覆市场竞争格局虎虎生威,强势开局!宽体轻客行业的竞争格局在虎年开局被打破,上汽大通MAXUS以远超行业同侪的绝对优势夺得第一!1月销量达5,273 台,同比劲增13%,强势收获虎年开局销量冠军。这也是继2021年持续蝉联单品牌销冠以及行业增速最快品牌后的再次突破。值得一提的是,1月上汽大通MAXUS宽体轻客在各地市场全面开花,无锡、徐州、郑州、常州、嘉兴等全国30多个重点城市稳居宽体轻客销售排行榜冠军,国内整体市占率近40%,这就意味着几乎每卖出5台宽体轻客,就有2台是上汽大通MAXUS。 |
10万元级智能音乐座舱新风潮 思皓X6 7.99—11.49万元 正式上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主的科技革命,为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同时以用户为中心,智能化、个性化、场景化为特点的客户需求也在改变,围绕行业趋势和用户需求持续技术创新成为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