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今年的汽车市场只是车企之间在相互内卷,不计代价地打价格战。可实际上,今年买车之所以比以往都要便宜,除了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外,政策的加持同样不容忽视,买车时的补贴力度甚至比很多车型的降价还要更大。
随着年关将至,2024年“双新”(报废更新、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也临近结束,对于想要过年买车回家的朋友来说,可要抓紧时间了。另外也可以预想到,为了对2024年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车企也定位加大年底的优惠促销活动。也就是说,现在正逢购车的最佳时机。
“双新”补贴到期,最后机会能抓住?
2024年的“双新”补贴其实就是国家以旧换新的补贴和地方政府的汽车置换补贴,这两大补贴现在都已经来到了最后阶段。
首先就是以旧换新的国补政策,实施日期就是从4月24日到12月31日,但相比之下,想要满足国补的条件要更为苛刻,个人消费者需要在政策实施期间注销报废符合条件的旧乘用车,并购置新能源或燃油乘用车。特别要注意的是:报废的旧车需在2024年7月25日前登记在个人名下,否则无缘补贴,补贴申请时间为2024年4月24日至2025年1月10日。
最关键的是,必须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个人燃油乘用车才能享受到这一补贴政策,而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还是2011年以前的标准,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这就意味着很少有人能够拿到这一补贴。
反倒是地方补贴的条件则相对宽松,只要自己名下有车完成对新车的置换就可享受到补贴,至于补贴金额也要根据当地的政策来具体计算。就比如在重庆,如果是置换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的金额就是按裸车价的7%四舍五入取整十来决定,并给出了不低于3000元和不高于1.9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如果是置换燃油车,就是按裸车价的6%四舍五入取整十且不低于2000元、不高于1.6万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也就是说,在重庆买一台10万元的燃油车或新能源汽车,如果采用置换购车,就可以分别拿到6000元和7000元的补贴。虽然不同省市补贴政策和力度并不相同,但总体标准和补贴金额并不会有太大区别。至于地方政府补贴的截止时机,大多也和国补一样,仅限于12月31日之前,对于有购车计划的朋友来说,可要抓紧时间了。
明年买车真就更便宜吗?
车市价格战的持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汽车市场的消费,让不少人都提前了购车计划,但同样也滋生出了一大批等等党,毕竟在价格战中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买到的是最低价,今天
所以说,即便今年下半年有国补和地方补贴的双重加持,依旧有很多人在持币待购,想要观望一下明年的市场行情。那么,明年车市价格战还会持续吗?答案是肯定的。
当下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了淘汰赛阶段,不少二三线品牌都来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想要活下来就必须在价格上做出让步。同样,一线品牌虽然不用为了销量发愁,但想要进一步稳住销量或取得更大的突破,除了在产品力上下更大功夫外,在价格上同样要做出让步,降价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想要让主机厂进一步给出较大的降幅已经不太可能,就比如今年的比亚迪秦PLUS DM-i,起步价已经来到了7.98万元,即便是明年官方会降价,但最多也就只有几千元的降幅,毕竟成本在这里摆着。况且,新能源汽车这两年之所以便宜了不少,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越来越成熟,规模也正在逐渐扩大,从而降低了造车成本。
另一方方面,新能源汽车的造车“大头”电池原材料近两年也在不断降价,已经从巅峰时期的60万元每吨,降到了8万左右每吨。综上所述,明年汽车市场虽然价格战还会持续,但已经没有了降价空间,内卷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价格,等等党可能要失望了。
写在最后: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年关都是购车的最佳时机,既可以买辆新车回家过年,也可以拿到补贴降低购车成本。当然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置换,如果自己名下没车,再观望一段时间也没毛病。
昔日紧凑SUV前三强,博越L能东山再起吗?博越,以前与哈弗H6和长安CS75堪称中国品牌紧凑型SUV前三强,如今遭遇油价上涨影响后新能源抢占份额,博越、哈弗H6和长安CS75系列都遭遇销量下滑,唯一的出路就是新能源化或换新。长安CS75和哈弗H6都率先推出换新车型和推插电混动车型,而博越在博越基础上还推出了博越L,让博越家族增加了更多可选择性,意味着想东山再起,博越能勃起来吗? |
五菱佳辰凭借银标和外观焕新能行吗?网友:闭着眼都知道1.5T+CVT上汽通用五菱在中国市场中还是流传出不少的佳话,比如“神车”五菱宏光,比如现象级产品MINI EV。但是这些产品都属于较为低端廉价的车型,而面对如今人人在喊高端的时代里,显然五菱需要做出改变。所以五菱推出了代表高端的全球银标,用来和经典红标区分,同时也预示着五菱想要冲击高端的决心。 |
全景天幕太晒,夏季电池易燃,为何ID.7 VIZZION却敢对这些说NO!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冬季低温环境是对一台纯电动汽车的最大考验。殊不知,在低温环境下纯电动汽车所受到的影响也仅仅是续航打折的问题,反倒是在炎热的夏季,纯电动汽车所面临的考验将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