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3年车市价格战的始作俑者,特斯拉在2023年1月份的一波降价,直接让国内汽车市场陷入了空前的内卷,让所有计划因补贴取消意图涨价的新能源车企,不得不跟随特斯拉的步伐,对旗下车型进行价格下调。
更气人的是,特斯拉在去年1月份对旗下车型大幅降价后,在去年9月便推出了全新Model 3,新车虽然相比旧款车型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新款Model 3在价格上又回到了25.99万元起,既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打了下来,自己又没受到太大影响,可谓是赢麻了。
进入到2024年,特斯拉这条“鲶鱼”似乎又不“安分”了,意图让今年的汽车市场变得更加内卷。
最高降价1.55万元,特斯拉再次放出大招
刚刚进入到2024年,特斯拉为了促进销量,就已经有了动作。1月1日,特斯拉官方宣布Model 3后驱现车保险补贴6000元,同时推出低息金融政策,限时购买Model 3/Y最高可省2.3万元。此举无疑是在向外界宣告,车市价格战将在2024年持续下去。
不过,特斯拉似乎并不满足于低息金融政策,在1月12日又直接来了一波官降。1月12日,特斯拉正式宣布对旗下Model 3和Model Y车型进行价格下调,其中Model 3后轮驱动焕新版售价由25.99万元下调1.55万元,降至24.59万元;Model 3长续航焕新版售价下调1.15万元至28.59万元。至于Model Y车型,同样有着不小的降幅,Model Y后驱版下调7500元至25.89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降价6500元至29.99万元。
经过此轮降价后,不仅让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之间的差价来到了1.3万元,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的国内汽车市场只会变得更加内卷,同时,因为特斯拉有着超高的毛利率,旗下车型的价格红线到底在哪,谁也说不准。
以特斯拉的一贯作风,未来特斯拉也存在进一步降价的可能性。对于特斯拉车主来说,早就习惯了特斯拉在价格上的反复无常。所以,特斯拉这轮官降并没有像往年那样骂声一片,毕竟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几乎所有车企都在降价,新能源汽车价格在未来只会越来越便宜。
特斯拉降价最大受害者是合资纯电动汽车
每次特斯拉降价,外界都为国产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捏一把汗,毕竟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面对特斯拉的持续降价,无疑是加大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生存压力。以前,现在的国产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不惧特斯拉的价格战。
无论是新势力品牌,还是国产传统汽车品牌,旗下不少车型在价格上都与特斯拉有一定重叠,但在销量上,大多数国产新能源车企销量都在持续上涨。这也就意味着,国产高端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惧怕特斯拉,完全有实力与特斯拉正面对抗。
反倒是合资新能源汽车,才更应该畏惧特斯拉在价格上的松动。相比国产新能源汽车,合资新能源汽车不论是续航还是智能体验,都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智能化层面,几乎是所有合资新能源汽车的通病。
面对特斯拉带来的压力,国内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增大续航里程和提升智能水平来对抗,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仍在延续着燃油车的造车思维,不仅在用料上对不起这一高价,在续航能力和智能化方面,更是与特斯拉相差甚远,完全没有一战之力。
写在最后:
现在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外,就只剩下特斯拉可以选择,反倒是合资新能源汽车,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市场冷落。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只会进一步压缩合资新能源汽车的生存空间,合资车企想要在新能源市场实现翻盘,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但目前外界并未看到合资新能源汽车的诚意到底在哪,其结局已经注定。
F5和F7亮相!哈弗F系如何从潮品发展成潮牌?一款为年轻族群打造的潮品车款,需要在设计语言、产品功能、沟通的生活主张上贯穿年轻化基因,从目前哈弗公布出来的 F 系品牌主张上看,F 系确实为年轻人而来,哈弗智能潮品全新F系发布会作为全新品牌首次亮相,哈弗能带给消费者怎样的潮流体验与智能感知,让我们拭目以待。 |
响应号召“购”给利,长安“免税”购车节即将开启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即将实施的6方面33项措施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这一项政策,引发汽车行业内外的热议,被视为提振车市、促进汽车消费的有效手段。为促进汽车消费,支持汽车产业发展,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
2月销量还创同期历史新高,3月就遭到滑铁卢,广汽丰田怎么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全面崛起,不断地蚕食了合资车的市场份额,导致大多数合资品牌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去年合资车销量更是遭到了滑铁卢。但在合资车销量整体下滑严重的背景下,广汽丰田却成了特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