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网络平台上,一位加拿大车主晒出了自己的汽车保养频次:2.4万公里才更换机油,真是太省时省力了。确实,比起国内的5000-10000公里的机油更换周期,这样的做法确实很省。
其实不只是加拿大,多数欧美国家的汽车保养频次基本都可以达到2-3万公里,但是国内绝大多数厂商的保养手册的保养周期都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更可怕的是,很多4S店每半年或5000公里就通知保养,这样的做法,真的只是为了多赚钱吗?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国内的路况不行。倒也不是说咱们国内的省道/高速质量不行,而是国内大多数车辆,都是在城区拥堵路段行驶,平均车速很低,来回路程很短,要么需要发动机频繁启动工作,要么就是高转速低档位行驶,这样的路况下,发动机机油的寿命也会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国外地广人稀,发动机能够处在一个更加合理的状态行驶,机油的寿命自然更长一些。
其次,国内机油产业链存在短板。当前,全球机油市场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壳牌/美孚/嘉实多等国外大牌机油厂商那,国内没有突出的机油产品,导致国内机油市场良莠不齐,低端机油换个包装当高端机油卖,各种特供机油层出不穷;主机厂采购机油,只顾符合产品国家标准,不断压低采购成本;机油滤芯也以够用为标准,完全谈不上长效清洁。
(图片仅供参考,图文无关)
最后,以4S店为首的售后网点忽悠消费者。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厂商保养手册上明明白白要求每1万公里或一年期更换机油,但有些4S店就敢提出每5000公里或6个月更换机油,有的甚至以“三包政策”作为威胁,以各种方式让消费者缩短保养周期,以获取更多利润 。
说白了,问题的根源,还是咱们汽车工业的水平问题。在燃油车领域,我们是一个汽车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机油厂商不会以我们的路况为基础,研发最适合我们汽车的机油,汽车厂商也没有形成良性竞争的态势,去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咱们很多车主也搞不清汽车的原理构造,盲目听信别人的话语。但话又说回来,随着电气化的深入,机油产品也会慢慢淡出大家的视线,这或许就是新能源弯道超车的意义之一吧!
补贴后价格相当时插电混动和纯电动买谁?在补贴后价格相当的情况下,虽然插电混动后续油费和保养费用依然比电费高,且购买插电混动车型的消费者一般不会去充电,但绝对没有续航里程焦虑。 |
六缸坦克300或将限量发售,为什么说非深度越野玩家慎入?2022年,在长城汽车五大子品牌中,除了坦克品牌外,销量无一例外都呈现出了下滑态势。对长城汽车而言,坦克品牌已经是最后一张王牌。为了让坦克品牌市占率进一步提升,除了要打造全新产品外,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也是关键,这不,六缸坦克300就要来了! |
试驾第八代运动版凯美瑞,惊喜绝对不止一点点提到丰田凯美瑞大家都不陌生,从进口到第六代国产车型,凯美瑞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已经好些年头。即使第七代车型有那么一丢丢遗憾,但是随着2017年底第八代全新凯美瑞的到来,那些过去都是不值得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