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让外界期待一整年的小鹏G9终于迎来了上市。小鹏G9之所以备受期待,不仅因为小鹏G9肩负着提升小鹏汽车品牌形象的重任,更是因为在高端纯电SUV中,可选择的车型实在太少,亦敌亦友的理想和蔚来早已在这一市场扎根,而小鹏直到现在才姗姗来迟。
从定位上来看,小鹏G9的竞争对手其实就是理想L9和蔚来ES8。但在价格上,小鹏汽车却给出了极为良心的售价,起步价仅需30.99万元,即便是顶配车型初纪念版外售价也不过才44.99万元,比理想L9还要便宜。但是,小鹏G9上市之后依旧受到了众多质疑声。
小鹏G9吃相难看,低价背后带来的是套路
如果仅看价格的话,小鹏G9绝对是“蔚小理”中性价比最高的一个,完全不虚同级别任何对手,即便是传统豪华品牌的纯电动中大型SUV,小鹏G9也完全不逊色。
但是,打开小鹏G9的配置可以发现,低价换来的却是多项实用配置的减配,比如小鹏汽车此前大肆宣传的超级快充,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km,从一定程度上几乎打消了纯电动汽车的补能短板,但这项配置在小鹏G9上却是需要选装才能实现。
再比如第二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XNGP,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采用双NVIDIA DRIVE Orin 超级计算平台,总算力达到 508 TOPS,可实现行业首个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但低配车型连选装的资格都没有,且选装费用高达2.8万元。
至于售价为30.99万元的入门级车型有什么?有的只是一个定速巡航,且几乎没有任何主动安全措施,包括简单的前向、后向碰撞预警,后方横向来车预警等。如果想要买到体验更好的小鹏G9,消费者就只能选择650车型,但这一车型的售价却来到了40万元。
由此不难看出,小鹏汽车给小鹏G9定价背后的小心思,那边是象征性的推出入门级车型来拉低入手门槛,将核心卖点全都堆砌在高配车型上。消费者想要有好的体验,就必须入手高配车型,这样既不会让小鹏G9落下定价过高的口实,还能让外界认为小鹏汽车是良心企业。
但是,现在的消费者可不像以前那么好忽悠了,就在小鹏G9刚上市之后,低配车型配置过于简陋的问题就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口诛笔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小鹏汽车不得不上演“二次上市”的逆天操作。
小鹏G9变相官降,翻盘有望?
迫于舆论压力,小鹏汽车在小鹏G9上市后仅过了一天,小鹏就突然宣布临时更改小鹏G9各款车型名称。
具体来看,此前六款车型570G、570E、702E、650E 性能版、650X 性能版、650X 上市纪念版,取消G、E、X的后缀,改为了Pro、Plus、Max三个后缀,同时还新增了570 Max以及702 Max两个版本。值得注意的是,650性能版MAX车型即原来的650X性能版,比9月22日当天发布的价格,要低3万元。
除了名字的改变外,在具体的配置上,“二次上市”的小鹏G9也终于拿出了诚意。比如,此前需要付费的X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调整后做到了全系标配,此前需要付费的5D音乐座舱,也在Pro版和Max版上做到了标配,同时Max版也标配了XNGP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也节省了一大笔费用。综合来看,小鹏G9实际上是变相降价了2万元
对于“二次上市”的逆天操作,何小鹏也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大家的声音和建议都已收到,已安排。原则就一条:让客户爽到,最重要!”。好家伙,既然何小鹏明知道该如何取悦客户,那为何在小鹏G9刚上市的时候搞出这种骚操作呢?即便是“二次上市”后给出了诚意,但在车轱辘看来,小鹏汽车更多的是迫于舆论压力才不得不对小鹏G9进行“变相降价”。因为对小鹏汽车来说,小鹏G9绝对不能失败。
首先在品牌层面,小鹏汽车这几年来的主战场一直都是30万元以内的中低端市场,小鹏G9代表了小鹏汽车迈向高端市场的决心,如果失败,就意味着小鹏汽车将彻底丧失在高端市场的话语权。
另外在销量层面,进入到2022年以后,小鹏汽车已经连续两个季度销量出现下滑,在8月份的交付量甚至还不到1万辆,预计在第三季度小鹏汽车销量还将继续下滑。连续下滑的销量也直接导致小鹏汽车失去了在新势力品牌中领头羊的地位,1-8月份的累计销量已经被哪吒汽车反超。
而小鹏G9则是小鹏汽车能否在今年取胜的关键所在,如果小鹏G9能达到预期的市场表现,那么在年底,小鹏汽车继续蝉联新势力品牌年度销量冠军也不是没有可能。
写在最后:
说白了,车轱辘并不认为上市不到48小时,就调整销售策略是小鹏汽车良心发现,归根结底还是小鹏汽车在试探消费者底线,如果小鹏G9刚上市时没有引起这么大的舆论压力,想必小鹏汽车也不会给出如此大的让步。
深蓝汽车在重庆洪崖洞搞了点事,送5000元宠粉大礼包逛洪崖洞深蓝汽车在重庆洪崖洞搞了点事,送5000元宠粉大礼包逛洪崖洞 |
东风日产面对车市寒冬,正确认知坐标与路径,才有破百万销量表现回顾2021年,身处在汽车行业内的一份子,深刻切实地体会到去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肆虐全球,在中国这么严苛的防疫政策之下依旧反反复复,给消费端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全球缺芯”的影响,导致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缺口,终端市场仍处于结构性缺货状态。所以让2021年车市寒冬不可避免地到来,传统汽车市场整体大盘都处于下滑状态。 |
一辆车解决家用MPV所有痛点,七座车“稳男”选手只要6.48万?近年来,国内汽车消费升级已成为业内的共识,如何迎合趋势成为厂家的必修功课。一方面,许多家庭已经历过购车以满足够用的阶段,二次购车的他们体现出对更高品质产品的渴望;其二,消费升级并非完全体现在价格提升上,高品质一定不等于高价格,用户也经历着从追求性价比到质价比需求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