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战的第一枪打响,特斯拉个愣头青就耐不住寂寞地开始涨价了。和其他车子不一样,特斯拉涨价涨得很凶,综合涨幅在13.932-25.662万元。这个差价,“国产特斯拉”还不是随您挑?
 
“从7月6日开始我国对美国的整车进口关税正式由15%调整为40%”——特斯拉虎躯一震,无奈之中也不得不涨价了。对于我们来说,价格上涨的特斯拉不仅包含着无处安放的情怀,还有国家面前无偶像的这一“政治正确”。

特斯拉和国家利益
简单回顾一下中美贸易战,中国方面从来都不是搞事情的一方。在此之前,中方已经表明出了足够的诚意,从最开始的降低关税和和平谈判,都是为了以双方而考虑。

但美国怎么做的?出尔反尔,先是满口许诺共同让步,后来又气焰嚣张的涨起了关税。泱泱大国,知小礼而无大义。

现在仍热衷于抢购特斯拉,岂不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中美贸易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和国家共同进退。不只是特斯拉,还有所有在美国生产、出口中国的各种车型,都是不值得购买的。国家面前无特斯拉,民族面前无进口车。
 
自动驾驶已成迷
想买特斯拉,无非是逼格高、加速快、新能源、科技强。前三者都是属实,但是特斯拉的科技方面的确不敢让人恭维——比如自动驾驶功能就是特斯拉的软肋。

特斯拉的选装配置里面有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和“全自动驾驶能力”。这些东西说白了,实际上是一种先把自动驾驶或者辅助驾驶所需要的硬件安装好,后期再通过软件推送、升级的形式来提升驾驶级别。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虽然一直在推送,可是其驾驶等级却一直停留在了LV2的层面,始终无法突破LV3甚至更高等级的驾驶体验。从首款量产车Model S(2012款)到如今,6年的时间仍让停留在了LV2的驾驶级别。
 
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技术(Autopilot)并非至臻至美的,它的本质还是需要驾驶人员介入到驾驶过程当中。人们只看到了特斯拉传奇的一面,却很少有人认识到特斯拉的潜在威胁。特斯拉还在收集车主的驾驶数据,转换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铺路石——消费者也成为了特斯拉的小白鼠。

安全成为特斯拉的笑柄
马斯克(特斯拉CEO)曾声称:特斯拉是最安全的汽车,但无情的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打了老马的脸。全球各地关于特斯拉自动驾驶的车祸不胜枚举,2013截至目前特斯拉已经有27起已知事故,其中9起事故和特斯拉的Autopilot技术有关。
 
除了特斯拉的Autopilot技术之外,事故频发的特斯拉也暴露出了特斯拉在安全上的缺陷。停放自燃、充电器火、自行加速……,让人担惊受怕的特斯拉的确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
 
特斯拉目前在华已经召回四次,其规模在22705辆。特斯拉在2017年在华销量也不过20000余辆。特斯拉主要召回车辆的原因都是“气囊和安全带”以及“制动系统”故障,清一色的安全隐患。就算是老马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召回在等待着特斯拉呢……为通勤而买特斯拉的人,心是该有多大?

逆袭之旅遥遥无期
特斯拉7月10日宣布与上海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共同签署了纯电动汽车项目投资协议,这也象征着特斯拉将在上海正式落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且不说特斯拉又要在中国折腾多少年才能投入生产,就当前来看,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紧张关系,让特斯拉的超级工厂项目充斥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为什么大众、丰田等知名车企一直都在按兵不动?这些车厂又不是傻子,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传统汽车不过是在积蓄力量罢了;以他们的技术底蕴,分分钟就能造出媲美特斯拉的车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传统车商的粮草是技术储备也是政策支持;新能源目前还是要让自主品牌尝够甜头,合资品牌不过是在猥琐发育而已。

可以想象,这些传统车企无论是在成本控制、生产管理、营销推广上面都强过特斯拉数百倍,他们造出来的汽车会不会比特斯拉差。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日,就是特斯拉覆灭之时。

结语
关税涨价,特斯拉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可怜在风头出尽,只能顶着压力在造车之路上走到底,为一众传统车企做挡箭牌;可恨在其车品控低下,视消费者安全如儿戏,贸易战打响爱国就不要买特斯拉!毕竟购买后更换配件的费用也会随着关税上涨而涨价。
										上汽大众|风雨同舟四十载,用行动见证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再到如今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细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也就40年的时间。仅用了40年的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就赶上了国外车企花了一个世纪走过的路程,在这背后最大的推动者就是合资车企。  | 
								
										第二代途灵平台+L3级自动驾驶,尊界S800靠什么支撑百万级市场?不得不说,现在国产品牌在价格上确实越来越贵了,之前还有网友调侃“再不努力就只能开BBA了”,没想到尊界首款车型发布后,已经不是BBA能够“碰瓷”的了,也不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毕竟在价格上已经达到了超百万级的水平。  | 
								
										新势力车企迎来倒闭潮,半年销量仅5千余辆的大运还能走多远?自2015年开始,造车新势力就如同雨后春笋般滋生,巅峰时期国内新势力车企一度超过了400家。但随着近两年来在车市寒冬与疫情双重打击下,造车新势力负面消息不断,部分新势力在“生存战”里更是惨遭淘汰,黯然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