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价格战对消费者来说,肯定是喜闻乐见的,降得越多消费者得到的实惠就越多。但价格战对主机厂和经销商来说可就苦不堪言了,不仅利润得不到保障,甚至还在亏钱卖车,部分经销商也因此倒闭。所以说,价格战对车企来讲就是一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
最终,以宝马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终于熬不住了,在前不久宣布退出价格战,今年下半年以“降量保价”为目标。随后,宝马的做法也引来了奔驰、奥迪的效仿,均表示将退出价格战。既然已经退出了价格战,那么宝马的优惠力度自然会有所收窄,背后的乱象也就因此而生。
宝马上演“霸王条款”,想提车得加钱?
对于消费者来讲,既然宝马已经宣布退出价格战,优惠力度有所收窄也无可厚非。但是,原本已经签订好的购车合同,怎么也得按照退出价格战之前的价格来执行吧,可宝马在全国多地都出现了拒绝交车的情况,可谓是吃相难看。
近日,“多地宝马4S店拒不交车”话题冲上热搜。有部分消费者表示,6月底已经给宝马4S店交了定金并签好合同,但是4S店目前以“没车”的理由拒绝交车。而在社交平台上,反馈类似情况的消费者并不少见,甚至还有媒体报道称,有顾客到临近提车时却被告知需要加价3万元才能提车。
与此同时,在全国多地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不少消费者都表示遭到了宝马的“霸王条款”,给出的理由也基本都是需要加价才能提车。即便是顺利提车的用户,在提车的过程中也是非常艰难,在合同手续均齐全的情况下,经过多次催促才完成了提车。
毫无疑问,宝马不正常交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宝马退出价格战之后涨价了,4S店不愿再按照定车时的低价销售,故而临时加价,这背后到底是4S店的问题还是宝马的问题,也有待商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宝马的此番做法已经严重伤害到了用户的感情,对宝马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只会让宝马在国内的口碑越来越差。
宝马最严峻的考验已经到来
虽然宝马在近几年的表现中持续压过奔驰一头,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最畅销的豪华品牌,但自从进入到2024年后,宝马的处境就变得严峻了起来。根据宝马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上半年,宝马(含MINI品牌)在华累计销量仅为375947辆,同比下滑4.2%,这还是宝马采取大幅降价促销的情况下才取得的成绩。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宝马退出价格战,今年下半年宝马在华销量还会进一步下滑。更重要的是,宝马近年来的口碑已经大不如前,一次次伤害到了中国用户的心,如果不是上半年降价力度大,宝马销量远不止同比下滑4.2%。
那么,宝马近两年来究竟都干了什么呢?且不说这次的“霸王条款”,去年ID.7车机系统减配问题就广受诟病,直到现在宝马也没能给出一个说法,再加上去年广州车展爆发的MINI冰淇淋事件,让宝马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在今年还因宝马5系传动轴问题被“315”直接点名,且宝马官方给出的道歉声明更是毫无诚意可言,都在一次次地试探着国内消费者的底线。
另外,作为宝马的绝对销量主力,全新一代宝马5系在1月份上市后也没能取得预期中的市场反响,直到6月份靠着大幅度的降价优惠才勉强实现了月销破万辆,上市初期的月销量更是不足5000辆,与竞争对手奥迪A6L和奔驰E级的销量差距越来越大。
至于全新一代宝马5系表现不佳的原因,一方面是设计上太过激进,既想要年轻人接受它的中庸,又要想让中年人接受它的运动,导致的结果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一方面,全新一代宝马5系同样继承了国产必减配的定律,最受诟病的就是BSG轻混系统,与欧洲版宝马5系标配的ISG轻混系统存在差距,直到现在宝马也没能改掉大搞“双标”的毛病。
写在最后:
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在品牌层面,宝马如今都面临着不小的考验。退出价格战固然可以保证利润率,但没有了销量又谈何利润?更何况,宝马此次变相加价的做法已经遭到了不少人的厌恶,下半年的宝马又该何去何从呢?
全新一代别克凯越开启互联车生活2018年 5月29日 作为业内最早涉足车联服务的品牌之一,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今日宣布,全新一代凯越将全系标配第十代OnStar安吉星全时在线助理,自带车载4G LTE移动WiFi热点功能,并提供基础服务五年免费的尊享礼遇。同时,新车配备别克eConnect互联技术,支持Apple CarPlay和百度CarLife手机映射功能,并具备OTA空中升级功能,让用户自由、惬意地畅享互联车生活。 |
东南汽车发布“翼³”设计理念,为中国汽车赋能原创之美3月22日,以“至臻东南 翼领福州”为主题,东南汽车2018年品牌焕然之夜于福州城市规划馆正式拉开帷幕。东南汽车总设计师张雪龙和副总工程师于冯淼同台亮相,揭开了东南汽车设计理念——“翼³”的神秘面纱,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原创设计美学盛宴引爆全场。与此同时,东南汽车公布了2018年发展规划,多维度展现一个自信、美丽的新东南形象,向中国市场展示东南汽车致力于工业设计、个性鲜明的品牌魅力。 |
频发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挑战着消费者的购车信心频发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挑战着消费者的购车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