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田作为全球唯一能在销量上和大众抗衡的汽车集团,虽然国内汽车市场并不是丰田最大的单一市场,但依旧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自进入国内汽车市场以来,丰田诞生了不少经典车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冠轿车和普拉多。
由于种种原因,皇冠轿车和普拉多都先后退出了中国汽车市场,令不少丰田粉丝感到惋惜。而在今年,皇冠轿车和普拉多都将回归国内汽车市场,本以为会重新唤起丰田粉丝的热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消费者对皇冠和普拉多更多的还是失望。
29.9万元起,全新一代皇冠还能叫板“56E”?
在北京车展开幕前夜,全新一代皇冠轿车迎来了正式上市,提供至享版与至尊版2款车型,官方指导价分别为29.9万元和34.9万元。
其实早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全新一代皇冠轿车就已经实现了首发亮相,作为丰田品牌的旗舰车系,皇冠历经69年16代车型进化的皇冠不仅是丰田造车的最高代表,更是汽车工业发展进程的缩影。但从全新一代皇冠轿车上市后的热度来看,国内消费者对其并没有太大兴趣。
在国内消费者看来,历代皇冠车型中最经典的还是第12代皇冠,重新回归的全新一代皇冠轿车已经没有了老皇冠的情怀,更没有与“56E”叫板的底气。当年的老皇冠为何能与“56E”平分秋色?根本原因就是有着经典的造型,以及奢华的做工和品质,即便将售价拔高到了80万级,依旧无法阻挡国内消费者对皇冠的热情,这也就我老皇冠不把奥迪A6放在眼里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继13代皇冠之后,丰田皇冠就走起了下坡路。有人说皇冠的没落是因为后续换代车型在造型上“离经叛道”,不再具备豪华高贵的商务气质,再加上经典的4.3L V8发动机已不复存在和雷克萨斯的引入,让皇冠不再成为有钱人的首选座驾。
最终在皇冠退出中国市场前,连V6发动机都已经成为历史,彻底沦为了一台普通的C级合资家轿,再也没有了与“56E”抗衡的底气。
回到全新一代皇冠轿车上来不难发现,丰田似乎并没有记住失败的教训,不仅在造型上极具年轻化和运动化,在动力上也只是搭载了由2.5L发动机组成的油电混动系统,且在价格上也要远高于海外版车型。与“56E”相比,全新一代皇冠轿车唯一的优势就是更便宜,但已经很难将其与“56E”对标,更多的还是与定位更低的宝马3系、奥迪A4L和奔驰C级竞争。
新时代下还需要皇冠?
从全新一代皇冠上市后的定价以及产品力来看,如果是放在五年前,在30万元价位依旧会有很大市场。但可惜的是,当下国内汽车市场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不仅汽车消费群体变得更年轻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3月份更是超过了40%,正在加速取代燃油车。
不可否认,丰田也知道现在汽车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成为了年轻人,所以在对全新一代皇冠轿车的设计上,才大胆地采用了极具年轻化和运动化的风格。但丰田不知道的是,年轻人对皇冠并没有所谓的情怀,对皇冠有执念的还得是70后和80后,而全新一代皇冠轿车在造型上却在迎合年轻用户,此举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市场层面,全新一代皇冠轿车虽然配备了油电混动系统,但日常用车成本还是远高于纯电动汽车,即便是插电混动汽车和增程式动力在油电混动面前,也有着显著优势。更何况,同价位国产新能源轿车产品无论是产品力还用车体验,都要远超全新一代皇冠,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更是领先皇冠轿车好几个段位。
更何况,全新一代皇冠轿车29.9万元的起步价,不仅要面对奥迪A4L、宝马3系、奔驰C级的竞争,同时也会卷到自家的雷克萨斯ES,毕竟这两台车在价格和定位上都高度重叠,在雷克萨斯本就开始走下坡路的大背景下,全新一代皇冠的到来只会让雷克萨斯雪上加霜。
写在最后:
如果放在以前,全新一代皇冠轿车引入国内后丰田势必会大搞饥饿营销,加价更是家常便饭。但面对当下如此内卷的国内汽车市场,全新一代皇冠轿车已经没有了加价的底气,更没有与“56E”抗衡的资格,以全新一代皇冠轿车的产品力来看,在30万级这一价位已经很难崭露头角,重回巅峰也只是丰田的一厢情愿罢了。
大号型格?十一代雅阁官图曝光,比现款好看!根据最新消息,全新一代雅阁将于11月份正式跟大家见面,在正式亮相前,本田还跟大家曝光了新车预告图,大致能够看到十一代雅阁的前脸、尾部设计。不出意外, 全新一代雅阁将于2023年正式上市销售,与生命力末期的当代凯美瑞相竞争。 |
曾经销量扛把子,全新蔚来ES8能东山再起吗?蔚来ES8作为蔚来的第一款车,为蔚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如今的蔚来ES8销量在蔚来家庭里占比并不高,已开启预售52.8-63.8万元的2023款蔚来ES8,相对在售2022款蔚来ES8入门车型涨价3.2万元,越卖越贵的蔚来ES8,能找回昔日的辉煌吗?还是作为蔚来的标杆车型,只要价格和尺寸,不要销量? |
小鹏G6上海车展首发,就这表现还妄想与Model Y竞争?从去年开始,小鹏汽车就深陷亏损和销量不断下滑的泥潭,加上今年特斯拉掀起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让本就如履蹒跚的小鹏汽车变得雪上加霜。对小鹏汽车而言,除了现在加快对产品的更新迭代外,似乎找不出有效的应对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