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合资车本土化生产,就是意味着拿着国外的技术,在国内研发、制造以及销售,以此达到降低价格的目的,但是你们知道吗?在合资车中有这样一款车型,其70%零部件全都是进口而来,简而言之就是,到达国内市场,它仅仅组装好就行,也就是说,它是一款最接近韩国本土的车型。

如此看来,一款用料十足的汽车,直接引进国内组装,理应会有很好的市场,但其上个月仅仅只卖了44台,并且在这里,我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车在其本土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本土被捧上天 国内被“踩”入地
翻看上个月MPV市场销量一栏,垫底的起亚嘉华确实让我大吃一惊,毕竟它整车几乎都流淌着起亚在韩国本土的“血液”,走进国门之后却混得如此惨淡。就连降价也不足以拯救其低迷的销量,对比其在韩国本土的销量数据后,我才发现,什么叫做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去年11月、今年1月,起亚嘉华分别在韩国车市售出7565辆和6904辆,分别斩获销量排行榜第一和第二,由此可见,起亚嘉华在韩国市场有多受欢迎,当然,这数据同时也表明起亚嘉华确实是一款值得购买的产品,毕竟其空间大、动力好、舒适性高、座椅功能性强大、配置也足够丰富。

那么既然它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什么进入国内就“哑火”了呢?
品牌影响力下降 销售渠道锐减
首先肯定是品牌层面,现在的起亚不像以前,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并不高,不光是嘉华,旗下的许多其它车型销量也不好看,另外再加上各大品牌的打压以及国产造车新势力的迅速布局,嘉华的出现有点生不逢时。
咱们以赛那为例,因为背靠丰田,就算加价、就算塑料件严重,但仍然有消费者争先恐后的前去购买,甚至一度被送上MPV销量榜榜首。当然,赛那的出现同时也为丰田品牌注入了新的价值,品牌影响力是会持续出现正增长的。

其次是销售渠道,以重庆为例,打开地图搜索起亚4s店,仅仅只有很少的几个,但是搜索丰田、本田等品牌,出现的数量却是起亚的好几倍,这一情况同时又说明用户购车、试车并不方便,因为其辐射的范围太窄了,当然,这其中也牵扯到消费者售后方不方便的一个问题。

那么由此可见,产品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产品,品牌价值、服务价值等也同样重要,况且起亚嘉华还是30万级别的MPV,那么这个身段的消费者,注重的东西当然也会更多。

写在最后
起亚嘉华的失败,不能归咎于产品本身,影响其销量的综合因素有很多很多,除了咱们前面提到的品牌影响力以及销售渠道以外,还有其自身在国内发展的战略问题,当然,还有众多优秀竞争对手的出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销量目标完成率排行|比亚迪已完成近八成,小米最不慌?纵观整个2024年的国内汽车市场,内卷和价格战依旧是主旋律,在这一大环境下,不少主流合资品牌都陷入了困境,反倒是国产品牌却在一路高歌猛进。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已经来到了59%,其中在9月份的市占率更是高达63.5%,同比增长10.1个百分点。  | 
								
										加速猛,转弯稳,哪吒S的运动级底盘到底藏有哪些黑科技?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代消费者购车时,除了看重车辆外观是否“好看”、智能功能是否“好用”,也开始关注是否“好开”、“好玩”。这种“好玩”既包括座舱功能带来的交互乐趣,也包括车辆操控性能提升带来的驾驶乐趣。抛开电动汽车的动力不谈,与车辆操控性能关系最大的便是底盘了。  | 
								
										陈震质疑小米SU7引“米粉”不满,事实究竟如何?作为现在热度最高的汽车品牌,小米汽车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网上引起众多讨论,特别是在小米SU7上市后,更是热搜不断。在小米汽车高热度的背后,自然不乏吹捧的声音,但同样,质疑声也从未停止。就比如在外观设计上,小米SU7一直都被贴上“保时米”的标签,同时在价格上,21.59万元的起步价也让很多人发出疑问,这样的价格为什么不买极氪007或比亚迪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