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有多得意,在2022年就有多失意,用这句话来形容何小鹏再合适不过。
2019年,蔚来汽车创始人被认为是车圈内最惨的人,在这一年里,蔚来亏损达到了100亿元,时刻面临退市的风险,但李斌挺了过来。尽管现在蔚来汽车已经丢失了新势力品牌头把交椅的地位,但蔚来也经过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完全融入了高端市场,发展势头也是稳中有升。
小鹏汽车在今年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去年还是新势力销冠的小鹏汽车,在今年下半年因销量的持续下滑,已经彻底沦落成了二线新势力品牌。
丢失销冠,持续亏损,小鹏路在何方?
从表面上看,小鹏汽车是在今年下半年才呈现出了销量持续下滑的局面,毕竟在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在销量上依旧是领跑新势力阵营。
进入到下半场以后,小鹏汽车销量就在不断下滑,截止到10月份,小鹏汽车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未能破万辆。从11月份前三周的表现来看,预计小鹏汽车11月销量也将与10月份持平,仅为5000辆左右,根本无望挤进一线新势力梯队。
可事实上,即便是在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稳住了新势力销冠的地位,但接连的亏损早就为小鹏汽车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根据小鹏汽车财报显示,小鹏汽车今年Q1季度营收74.5亿元,同比增长152.6%,环比下降12.9%;而在Q2季度,小鹏汽车营收基本与Q1持平,为74.36亿元,同比增长97.7%。
在利润上,小鹏汽车仍是处于亏损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在Q1季度,小鹏汽车净亏损17.01亿元,Q2季度更是净亏损27.09亿元,同比增加126.1%,环比增长58.8%。而在去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的净亏损仅为12.87亿元。
总体来看,小鹏汽车在今年上半年的累计交付量为6.89万辆,按照44亿元左右的净亏损来算,小鹏汽车在今年上半年每交付一台车亏损就超过了6.3万元。尽管小鹏汽车还尚未公布Q3财报信息,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销量的持续下滑,小鹏汽车的亏损也会进一步加大,最终复刻蔚来在2019年的表现也不是没有可能。
成也自动驾驶,败也自动驾驶
小鹏汽车的陨落是迅速的,毕竟还不到一年小鹏汽车就跌下神坛。犹记得在年初的时候,何小鹏还雄心勃勃的定下了2022年交付25万辆的目标,现在已经过去十个月,销量目标完成率还不足一半,成为了头部新势力品牌中最大的笑话。
至于小鹏汽车迅速陨落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在小鹏汽车自身。与蔚来的极致服务和理想的奶爸神车相比,小鹏汽车一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签,在产品的打造上更是混乱无比。
最便宜的小鹏G3补贴后的起售价只需要16.89万元,最贵的小鹏G9,顶配车型售价高达46.99万元。蔚来和理想汽车,自始至终都是在30万元以上市场耕耘,小鹏汽车既要收割中低端市场,也想进军高端市场的做法看似完美无瑕,实际上只会让小鹏汽车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另外,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是最像特斯拉的车企,或者说是模仿得最多的一家。从最早的小鹏G3开始,小鹏就投入大量精力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跟特斯拉一样走技术驱动路线,这也是小鹏汽车能在发展初期存活下来的原因。
小鹏汽车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自动驾驶领域,但随着其它品牌技术的成熟,很难说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拉开了与对手的距离。
更何况,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跟特斯拉一个样,用户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交通事故都不是个例,这也让国内消费者对当下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充满顾虑,自动驾驶功能自然就无法作为消费者购车的充分条件。
小鹏汽车专注于自动驾驶,中短期内势必存在与主流需求不一致的风险。简单说就是,钱花了,用户不一定买账。因为以当前的技术,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对用户来讲,还是将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会更安心,这也就进一步削弱了小鹏汽车的核心卖点。
写在最后:
总之,小鹏汽车的愿景是好的,想要在无人驾驶时代来临前抢先一步在自动驾驶领域树立口碑与地位,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当下的消费者根本就不信任车企所宣传的自动驾驶系统。对小鹏汽车来说,或许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上,是否正确呢?
全新电动超跑EXE 181迎来全球首秀,MG北京车展有何看点?全新电动超跑EXE 181迎来全球首秀,MG北京车展有何看点? |
设计与速度之美相得益彰,2023年款捷豹FTYPE诠释致美英伦跑车本色(2022年12月9日,上海)“捷豹每辆汽车都要以诱人设计、卓越性能和精湛工艺著称。”创始人威廉·里昂斯爵士在捷豹创立伊始,就为品牌奠定了基调。自此,捷豹旗下的每一款车型,始终充满跃动与灵性的生命力,延续捷豹一以贯之的品牌血脉。2023年款捷豹FTYPE也不例外,其集动感设计、优越性能和迷人声浪于一身,为驾控迷们带来经典纯粹的驾驭乐趣,将新现代豪华主义的魅力展露无遗。 |
以价换量后,比亚迪或开启“技术战”,各大车企又该如何接招?从798的秦Plus/驱逐舰05开始,比亚迪旗下各种“荣耀版”车型先后发布,以更低的售价掀起了车市新一轮“价格战”。但别忘了,比亚迪本身是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车企,正是「DM-i混动系统」的爆火,才有了如今行业的领先地位。而这轮价格战过后,比亚迪很有可能在技术领域发力,用「降价+技术迭代」这套组合拳,冲击年销400万辆的目标。 |